新闻资讯

最新资讯

【前沿】中国量子通信技术突破 或将引领国际通信安全潮流

来源:卫星与网络  作者:  发布时间::2016-02-29 11:02:43

1.jpg

量子通信捷报频传,近日,欧洲物理学会新闻网站“物理世界”公布了 2015 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、陆朝阳等完成的科研成果“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”入选并名列榜首。

此前,潘建伟的研究成果曾经作为《自然》和《科学》杂志的一期封面,备受推崇。而早在去年六月,新闻联播就报道过潘院士的该项研究成果,并在十三五规划中特别提到量子通信领域的重大突破,顶尖科技方面的突破是近期资本市场典型的风险偏好方向,一波由“量子通信”引发的二级市场爆发可以期待。

目前我们所说的量子通信是狭义上的量子密钥通信,即通过量子纠缠手段实现密钥的高保密传递,密文本身仍然通过经典信道传送。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。古人在信封上用火漆封口,信件一旦在运输途中被拆开,便会留下“泄密”的痕迹。量子密钥在量子通信中的作用比火漆更彻底:一旦有人试图打开信件,量子密钥会让信件自动销毁,并让使用者获知情况。因此,量子通信不可以被窃听,不可以被复制,理论上“绝对安全”。量子通信的特点自然使得它首先成为国家安全、军事方面的宠儿,然后再由军事应用向其他民用产业方向扩展。

从产业应用来说,目前仍然处在实验室阶段,目前的产业应用大部分都是小范围实验应用,京沪干线预计明年交付,将是第一个小规模工程应用的范本,但是产业空间不可小觑,高强度的信息安全,“薛定谔的猫”密钥的随机性保障了密钥几乎不可能被解密。

潘建伟院士的团队实力在国际上首屈一指,早在 97 年,关于量子通信的首篇 paper 就是以二作形式发表,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工程应用,只用了不到 20 年的时间,虽然现在的研究成果,更多是体现在了保密性,目前信号传输的速度和容量还无法达到理想水平,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,潘院士的团队实力,97 年单自由度,后来潘教授主导的多自由度研究,有希望成为我国在科研领域的本土科学家诺奖第二人。

从技术上说,明年一月份的国家技术进步大奖,目前来看,除却对屠呦呦的诺奖级别成果进行认可,量子通信作为中国少有的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,也有极大可能获此殊荣。在产业方面,京沪干线即将开通,并采用量子通信技术进行通信保障,国家核心政府安全数据和金融数据的传输将首先得到保证。“绝对安全”的量子通信技术或被提及进而引发资本市场的关注;此外,“十三五”将量子通信发展放到了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,国际以及国内的形式以及政策,都把量子通信技术推到了风口浪尖。明年,用于科研测试的第一颗量子卫星即将发射,其价值不亚于第一次发射“北斗”卫星。

“北斗”卫星使得我国突破了导航以及无线通信的国外封锁,量子卫星的发射的意义不是“突破”国外技术封锁,而是引领国际通信安全的潮流。由此次发射引发的资本市场的关注,保守估计也能持续 3—5 年,如果在此期间量子通信技术再有突破,市场热度会持续更久。






本文信息来源 卫星与网络

如需转载,请注明出处!


分享:0


联系方式:0731-89928802(夏老师)| 技术咨询:0731-89928801转8055(张老师)| 传真:0731-89928802
邮 箱:office@gnssopenlab.org | 地 址: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尖山路39号中电软件园16栋    湘ICP备11010394号-3